成語(Idiom):朦朦朧朧(méng méng lóng lóng)
發音(Pronunciation):méng méng lóng ló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模糊、不清晰的樣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事物的形象或情況不明朗、不清楚,沒有明確的輪廓或邊界。形容含糊不清、模糊不清的樣子。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形象、情景、感覺等方面不清晰、模糊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喻世明言》中的一則故事。故事中,有一位叫王守仁的人,他在夢中看到了一只“朦朦朧朧”的狐貍,但是當他醒來時,卻發現狐貍消失了。于是,他用“朦朦朧朧”來形容這種模糊不清的情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朦朦朧朧是一個疊字詞,由“朦朦”和“朧朧”兩個相同的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她的回憶已經變得朦朦朧朧,很難辨認出真實的情況。
2. 雨后的山脈在遠處朦朦朧朧地映入眼簾。
3. 他的話語總是朦朦朧朧的,讓人摸不著頭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朦朦朧朧”與模糊、不清晰的形象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一個模糊的畫面或圖像,如霧氣彌漫的山脈,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模糊、不清晰相關的成語,如“模模糊糊”、“含糊其辭”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在夢中見到了一個朦朦朧朧的世界。
2. 初中生(12-15歲):她的回憶變得朦朦朧朧,無法回憶起具體的事情。
3. 高中生(15-18歲):這幅畫的主題表達很朦朦朧朧,讓人難以把握作者的意圖。
4. 大學生及以上:他的說法總是朦朦朧朧的,我無法理解他到底想表達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