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鐙
成語(Idiom):明鐙(míng dāng)
發(fā)音(Pronunciation):míng d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行動坦蕩正直,沒有任何隱瞞或欺騙。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明鐙是由“明”和“鐙”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明”表示明亮、清楚,指的是事情的真相或原委;“鐙”是古代車輛上的一個部件,用于固定車輪。明鐙比喻一個人的行為舉止光明磊落,沒有任何隱瞞或欺騙,始終保持誠實和正直。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明鐙常用于形容人的品德高尚,行事光明磊落,不做虛偽或欺騙的事情。可以用來表揚他人的誠實正直,也可以用來自我要求,提醒自己要堅守道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了一個關于明鐙的故事。相傳,西漢司馬相如是一個非常正直的官員,他主持審判時總是公正無私,不偏袒任何人。有一次,司馬相如遇到了一個被告,對方是他的老朋友,但他仍然公正地判決了案件。這個故事傳揚開來,后來人們用“明鐙”來形容司馬相如的正直品德。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做事一向明鐙,從不做虛假宣傳。
2. 這位領導的為人正直,行事光明磊落,真是一個明鐙之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明鐙”與“明亮”和“鐙”兩個詞聯(lián)系起來。想象一個人的行為就像明亮的鐙,光明磊落,沒有任何隱瞞或欺騙。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司馬相如的故事以及其他與正直品德相關的成語,如“光明正大”、“忠厚老實”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爸爸媽媽告訴我要做一個明鐙的人,不要說謊。
2. 初中生:老師說我們要做一個明鐙的學生,不要抄襲別人的作業(yè)。
3. 高中生:在高考中,我們應該做一個明鐙的考生,不要作弊。
4. 大學生: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做一個明鐙的人,不參與違法活動。
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們要做一個明鐙的職場人,不要做出不誠實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