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
成語(Idiom):品行 (pǐn xíng)
發音(Pronunciation):pǐn xí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的行為舉止、品質和道德修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品行是指一個人的行為和品質,涵蓋了他的道德修養、行為舉止、言談舉止等方面。一個人的品行好,意味著他有良好的道德標準,尊重他人,遵守社會規范,舉止得體。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可以用于描述一個人的品質和行為舉止,常常用于贊揚一個人的品行好,或者批評一個人的品行不好。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晉書·王導傳》中記載了一個故事。當時,王導在晉朝任官,他有一個兒子叫王恭,他的品行非常好,受到了很多人的贊揚。有一次,王導的朋友劉琨來拜訪他,王導就請他品評王恭的品行。劉琨說:“王恭的品行好,如同品嘗美酒一樣。”從此以后,“品行”就成了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品質和行為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名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品行高尚,深受大家的尊敬。
2. 這位老師的品行優秀,給學生樹立了榜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品行”與“品質”相聯系,品行好的人往往有良好的品質和道德修養。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品行相關的成語,如“品格高尚”、“品德高尚”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同學品行很好,經常幫助別人。
2. 初中生:老師說我們要注重自己的品行,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3. 高中生:在學校,品行好的學生往往能得到老師的認可和賞識。
4. 大學生:大學時期是培養品行的關鍵時期,我們要注重修養和自律。
5. 成年人:一個人的品行直接影響他在社會中的形象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