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漏
成語(Idiom):脫漏(tuō lòu)
發音(Pronunciation):tuō lò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泄露秘密或事情暴露出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秘密或事情被泄露或暴露出來,不再是秘密或隱蔽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秘密被泄露、事情暴露或隱私被公開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脫漏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隱公元年》中,原文為:“脫漏者無害于君。”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春秋時期的魯國。當時,魯國的國君隱公受到中山國的威脅,想要跟中山國結盟。為了保證秘密,隱公只告訴了自己的妻子孟姜女。然而,孟姜女的心思不夠穩定,她把這個秘密告訴了她的妹妹。妹妹又告訴了她的丈夫。結果,這個秘密就被泄露了出去,最終導致了魯國失敗。從此以后,“脫漏”成為了形容秘密被泄露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不小心脫漏了公司的商業計劃。
2. 這個秘密被他的朋友脫漏了出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記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漏斗,漏斗上有一個秘密的標志,但是漏斗的下面卻有一個洞,秘密就從洞口脫漏出來了。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其他與“脫漏”相關的成語,如“泄露”、“暴露”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不小心脫漏了我們的游戲計劃。
2. 初中生:他的手機密碼被脫漏了,所有人都知道了。
3. 高中生:這個丑聞被媒體脫漏出來,引起了公眾的關注。
4. 大學生:他的個人信息被脫漏,造成了嚴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