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書
成語(Idiom):除書
發音(Pronunciation):chú sh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除去書籍或知識,指不讀書或沒有學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除書一詞源于唐代文學家韓愈的《進學解》:“夫學問之道,若除書不讀,如除木不雕,如除地不耕,如除水不漁。”意思是說,學問的修養就像木雕需要木材,農田需要耕種,漁民需要水一樣,沒有書籍的學習就無法提升自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除書常用于形容一個人不讀書或沒有學問,強調缺乏知識造成的無知和愚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唐代文學家韓愈。他在《進學解》中提到了“除書”一詞,用來形容不讀書或沒有學問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除書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除”表示除去,去掉,而“書”指的是書籍或知識。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整天除書,一點都不關心其他事情。
2. 這個人除書,一無所知,真是可憐。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除書”想象成一個人用手把書從書架上拿下來,然后把書扔掉。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除書的反義詞是“好書”,表示讀書或學問豐富。你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讀書和學問相關的成語,例如“好學若饑,不讀書則嗜食”,意思是學習應該像饑餓一樣迫切,不讀書就像沒有食物一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從來不看書,真是個除書的人。
2. 初中生(13-15歲):她除書一無所知,在班里成績一直不好。
3. 高中生(16-18歲):他除書,卻喜歡玩游戲,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4. 大學生(19-22歲):我們大學生要珍惜時間,不要成為除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