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弱
成語(Idiom):孺弱(rú ruò)
發音(Pronunciation):rú ruò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兒童或年輕人身體弱小、體弱多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孺弱一詞中的“孺”指兒童或年輕人,“弱”指身體虛弱。這個成語形容兒童或年輕人身體弱小,易受傷害,多病。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來形容兒童身體虛弱、抵抗力低下,也可以用來形容年輕人體弱多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僖公二十五年》中有一則故事,故事中的孺子,名叫季友,身體弱小,但他具有聰明才智。季友被選為孔子的弟子,孔子看中了他的聰明才智,但也關心他的身體狀況。孔子對他說:“你應該謹慎保重,不要讓自己的身體變得更加孺弱。”從此,孺弱一詞就成為形容兒童或年輕人身體弱小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形容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孩子身體孺弱,需要特別關注他的健康。
2. 年輕人要多鍛煉身體,不要總是孺弱不堪。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孺弱”聯想到兒童或年輕人的身體虛弱和易受傷害的特點來記憶。可以想象一個孩子躺在床上,身體虛弱,需要特別照顧。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力不從心”、“弱不禁風”等,來豐富對形容身體虛弱的詞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生病了,所以一直很孺弱。
2. 初中生:這個男生身體孺弱,不能參加體育課。
3. 高中生:她身體孺弱,但她的學術成績卻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