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詟
成語(Idiom):恐詟
發音(Pronunciation):kǒng zhō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或物驚恐不安的樣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恐詟指的是人或物因為害怕而表現出驚恐不安的樣子。這個成語形容人或物在面對恐懼或危險時,心神不寧,表情緊張,舉止惶恐不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恐詟這個成語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在面對恐懼、危險或緊張局勢時的表現。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考試前緊張不安的樣子,也可以形容一個人在遇到突發事件時的驚恐表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恐詟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后漢書·楊震傳》中。據傳,楊震是東漢末年的名士,他在坐船時遭遇了一場突發的大風暴。船上的人們都因恐懼而驚慌失措,只有楊震保持鎮定自若。后來,楊震的兒子問他為什么在那樣的情況下能夠保持冷靜,楊震回答說:“我雖然也感到恐懼,但我知道驚慌失措只會讓事情更糟,所以我選擇保持冷靜。”從此,恐詟這個成語就用來形容人們在面對恐懼時能夠保持冷靜、沉著應對的精神狀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恐詟的結構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恐意為恐懼、害怕,詟意為驚慌、慌張。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考試前的小明一直恐詟不安,無法集中精力。
2. 突然傳來的爆炸聲讓人們恐詟地四處逃散。
3. 面對危險,他沒有恐詟,而是迅速做出了正確的決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恐詟”與“恐怖電影”的音近記憶起來。想象在看恐怖電影時,人們會因為恐懼而表現出驚恐不安的樣子,從而幫助記憶恐詟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恐詟相關的成語,如“驚恐萬狀”、“驚惶失措”等,可以幫助擴展詞匯量,并豐富對情緒表達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看到蜘蛛,小明恐詟地尖叫起來。
2. 初中生:考試前的小紅恐詟不安,整個人都緊張得像要爆炸一樣。
3. 高中生:面對突如其來的地震,大家恐詟地四處逃散,希望能夠保護自己的安全。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