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接籬
基本解釋
以白鷺羽為飾的帽子。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任誕》:“ 山季倫 為 荊州 ,時出酣暢,人為之歌曰:‘復能乘駿馬,倒著白接籬。’”《三國志·吳志·孫晧傳》“四年春,立 中山 、 代 等十一王,大赦” 裴松之 注引 晉 干寶 《晉紀》:“ 吳 丞相軍師 張悌 、護軍 孫震 、 丹陽 太守 沉瑩 帥眾三萬濟 江 ,圍 成陽 都尉 張喬 於 楊荷橋 ,眾才七千,閉柵自守,舉白接告降。”參見“ 白鷺縗 ”。
成語(Idiom):白接籬 (bái jiē lí)
發音(Pronunciation):bái jiē l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無緣無故地受到冤屈或冤枉。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白接籬源自《左傳·昭公二十四年》:“齊人白接籬而受非。”這句話的意思是,齊國的一個人無緣無故地被人冤枉了。從而形成了“白接籬”這個成語,用來形容無緣無故地受到冤屈或冤枉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表達無辜受冤的情況,或者形容被人冤枉、冤屈的心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白接籬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歷史典故《左傳》。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白接籬的結構為“白 + 動詞 + 名詞”,表示受到無緣無故的冤屈或冤枉。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明明沒做錯什么,卻被人白接籬。
2. 我被冤枉了,真是白接籬一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白接籬”與“無緣無故地受到冤屈”聯系起來,形象地描述被冤枉的情況,有助于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冤屈、冤枉相關的成語,如“冤枉了好人”,“冤家路窄”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昨天被老師冤枉了,真是白接籬。
2. 初中生:他明明沒做錯什么,卻被同學白接籬。
3. 高中生:在那場事件中,他被人白接籬了,無辜受到了指責。
4. 大學生:在工作中,我曾經被同事白接籬,這讓我感到非常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