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遁
基本解釋
謂借木遁形隱身之術。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二》:“ 漢 時 解奴辜 、 張貂 皆能隱淪,出入不由門戶,此后世遁形之祖也……其法有五:曰金遁、曰木遁、曰水遁、曰火遁、曰土遁。見其物,則可隱。”
成語(Idiom):木遁
發音(Pronunciation):mù dù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在困境中逃避現實,不愿面對困難或責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木遁是由“木”和“遁”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木表示木頭,遁表示逃避。這個成語原本用來形容人在困境中逃避現實,不愿面對困難或責任。它形象地比喻人像木頭一樣,無法主動行動,只能逃避困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某些人面對困難或責任時逃避、不愿承擔的行為。它可以用來批評那些缺乏勇氣和責任感的人,也可以用來警示自己不要逃避困難,要勇敢面對現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木遁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荀子·勸學》一書中。這本書是中國古代哲學家荀子的著作,他在書中講述了一個故事。故事中,有一個叫做鮑焦的人,他擔任了一個重要的職位,但是卻不努力工作,經常逃避責任。有一天,他的朋友來找他,卻發現他躲在家里的柴房里。朋友問他為什么躲在這里,他回答說:“我在這里遁木。”意思是他在躲避困境,不愿承擔責任。從此以后,人們就用“木遁”來形容逃避現實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 + 木遁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面對困難總是木遁,從來不敢正視現實。
2. 不要再木遁了,勇敢面對困難才能成長。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躲在柴房里,他的身體變成了木頭,無法行動,只能逃避現實。這樣的形象會讓你更容易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中國成語的知識,可以閱讀相關的書籍或參加相關的課程。此外,還可以通過閱讀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來學習和理解成語的使用和意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喜歡學習,每次遇到困難都想木遁。
2. 初中生:他考試沒考好,卻木遁了,沒有認真復習。
3. 高中生:面對高考的壓力,有些同學選擇了木遁,沒有堅持下來。
4. 大學生:他因為害怕找工作而木遁,錯過了很多機會。
5. 成年人:在職場上,有些人遇到困難就木遁,缺乏勇氣和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