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相尅
基本解釋
我國古代“五行”說所謂水、火、金、木、土五者互相克制。其順序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隋 蕭吉 《五行大義·論相尅》:“尅者,制罰為義,以其力強能制弱,故木尅土,土尅水,水尅火,火尅金,金尅木。”亦稱“ 五行相勝 ”。參見“ 五行相生 ”。
成語(Idiom):五行相尅(wǔ xíng xiāng hé)
發音(Pronunciation):wǔ xíng xiāng h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五種不同的力量或要素相互抵觸、相互排斥,互不相容。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五行相尅是根據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五行學說而來的成語,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代表了不同的自然元素和力量。五行相尅意味著這些力量之間相互抵觸、相互排斥,無法和諧共存。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來形容不同的觀點、意見或勢力之間的沖突、對立和不和諧的狀態。也可以用來描述事物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和沖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哲學家孔子的《論語》中的一句話:“五行有相尅,四時有序。”其中的“五行相尅”一詞用來形容五行之間的相互沖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五行相尅由四個漢字組成,每個字都有其獨特的意義,組合在一起形成了這個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團隊內部的五行相尅導致了項目的失敗。
2. 他們的意見相左,像五行相尅一樣,無法達成共識。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五行的五個字母首字母記憶起來,例如“金木水火土”,然后將其與“相尅”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有趣的形象,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更多關于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五行學說以及其他與五行相關的成語,可以深入了解中國文化和思維方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5-12歲):五行相尅,導致了那個項目的失敗。
2. 初中生(13-15歲):他們班上的五行相尅,經常導致課堂上的爭吵。
3. 高中生(16-18歲):政治家們的意見相左,猶如五行相尅,導致了國家的動蕩。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在這個復雜多變的社會中,各種力量的五行相尅成為了制約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