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時
基本解釋
[釋義]
(名)舊式計時法指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鐘的時間。
[構成]
偏正式:午(時
[例句]
古代計時法中有午時這個概念。(作賓語)午時指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的時間。(作主語)
近義詞
反義詞
英文翻譯
1.the period of the day from 11 a.m. to 1p.m.
詳細解釋
◎ 午時 wǔshí
[the period of the day from 11 a.m.to 1 p.m.] 指上午十一點至下午一點,為舊式計時法
(1).古代計時法將一天一夜分為十二時辰,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為午時。亦泛指中午前后。 唐 白居易 《晝寢》詩:“不作午時眠,日長安可度?”《兒女英雄傳》第三一回:“這一個可著了我一藥箭,只要到午時,他這條命,可就交代了。”
(2).半夜。 宋 王禹偁 《中秋月》詩:“何處見清輝,登樓正午時。”
成語(Idiom):午時
發音(Pronunciation):wǔ sh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中午時刻,也可指時間拖得很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午時是中國古代將一天分為十二時辰的制度中的第七個時辰,大約對應現代時間的中午十二點到下午一點。在成語中,午時常常用來表示時間拖得很長,或者指某個事件發生的時間已經過去很久了。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午時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時間過去很久,或者表示某個事情已經拖延很長時間。可以用在日常對話、寫作、演講等場景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午時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時辰制度。根據古代的時辰劃分,午時是一天的中間時刻,也就是正午。而正午是一天中時間最長的時刻,因此午時在成語中常常用來表示時間拖得很長。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午時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答應我幫忙修理車,可是已經過了一個多月,還沒有動靜,真是午時不動。
2. 這個項目已經拖了很久,到底什么時候能完成,真是午時不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午時這個成語與正午這個時間聯系起來記憶。正午是一天中時間最長的時刻,而午時在成語中表示時間拖得很長。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古代時辰制度的知識,以及其他與時間相關的成語,如“黃昏”、“時光飛逝”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放學后一起去游樂園玩吧!不要再午時不動了。
2. 初中生:老師已經說了好幾次,你的作業還沒交,真是午時不動。
3. 高中生:這個項目已經拖了好幾個月了,真是午時不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