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夷甫識石勒
基本解釋
晉 王衍 ,字 夷甫 ,位望隆重,有識鑒。 石勒 年十四,行販 洛陽 ,倚嘯上東門。 衍 見而異之,謂將為天下患。長而為群盜,歸 劉淵 ,屢將兵陷州郡。 晉 太興 中,自稱 趙王 ,旋殺 劉曜 稱帝,建立 后趙 政權,于十六國中,最為強盛。事見《晉書·石勒載記》后以“王夷甫識石勒”喻能預識心懷異志者。 唐 劉肅 《大唐新語·匡贊》:“﹝ 九齡 ﹞因奏曰:‘ 祿山 狼子野心,而有逆相,臣請因罪戮之,冀絶后患。’ 玄宗 曰:‘卿勿以 王夷甫 識 石勒 之意,誤害忠良。’” 元 白樸 《梧桐雨》楔子:“[ 張九齡 云]‘陛下,此人有異相,留他必有后患。’[正末云]‘卿勿以 王夷甫 識 石勒 ,留著怕做甚么?兀那左右,放了他者。’”
成語(Idiom):王夷甫識石勒
發音(Pronunciation):wáng yí fǔ shí shí l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眼力高超,能夠憑借細致的觀察力看出事物的本質。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王夷甫是南朝宋時期的一位官員,他曾經在一個寺廟里看到一塊寫有“石勒”兩個字的石碑,通過對石碑的觀察,他推斷出這塊石碑是北朝時期的石碑,表明北方政權的勢力正在擴張。這個成語就是以王夷甫的觀察力和推斷能力為基礎,形容人能夠通過細致的觀察和推理,看出事物的本質和未來的趨勢。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形容人的眼力高超,能夠憑借細致的觀察力看出事物的本質。可以用于贊揚別人對事物的洞察力和判斷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其中的王夷甫是一位以才學和觀察力聞名的官員。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王夷甫+謂語+石勒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眼力真是王夷甫識石勒,一眼就看出了這個計劃的漏洞。
2. 這位畫家的王夷甫識石勒的能力讓人嘆為觀止,他能夠從一幅畫作中看出畫家的心境和技藝水平。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王夷甫識石勒”與“觀察力高超,看出事物本質”這個含義聯系起來,聯想王夷甫通過觀察石碑來推斷事物的本質。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可以進一步了解王夷甫的歷史和他在南朝宋時期的貢獻。
2. 可以學習其他與觀察力和推斷能力相關的成語,如“目疾心快”、“洞若觀火”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王夷甫識石勒,我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觀察力。
2. 初中生:他的王夷甫識石勒的能力讓老師都刮目相看。
3. 高中生:這位科學家的王夷甫識石勒的能力使他在研究領域中名聲大噪。
4. 大學生:通過王夷甫識石勒的能力,他成功預測了市場的變化并做出了正確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