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怫然作色(fú rán zuò sè)
發音(Pronunciation):fú rán zuò s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因憤怒、惱怒而臉色變得很難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怫然作色是由“怫然”和“作色”兩個詞組成的成語。怫然意為極為憤怒、惱怒,作色意為臉色變得難看。這個成語形象地描繪了一個人因為憤怒而臉色變得陰沉、難看的情景。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怫然作色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因為憤怒或受到冒犯而臉色變得不好看的情況。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場合,比如在工作中被人指責或批評時,或者在生活中遭遇不公平待遇時。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怫然作色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游》一書中。故事講述了莊子去見齊宣王,宣王問莊子:“人皆有不如意之事,何故而樂?”莊子回答說:“吾有一大喜事。”宣王好奇地問:“何謂大喜?”莊子回答:“吾受命于天,而生于至公之國,死于至愚之君,是以怫然作色。”這個故事中,莊子用怫然作色來表達他對所處環境的不滿和憤怒。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怫然作色是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怫然”表示憤怒、惱怒的情緒,“作色”表示臉色變得不好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被老板責備后,怫然作色地離開了辦公室。
2. 小明聽到了不公平的評價,頓時怫然作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怫然作色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因為憤怒而臉色變得陰沉、難看的情景,從而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其他與情緒和表情有關的成語,如“憤世嫉俗”、“面紅耳赤”等,可以進一步豐富詞匯和理解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當我被同學欺負時,我怫然作色地告訴老師。
2. 初中生(14歲):他聽到了不公平的批評后,怫然作色地離開了教室。
3. 高中生(17歲):面對不公正的待遇,她怫然作色地表示抗議。
4. 大學生(20歲):他被老板指責時,怫然作色地回答道:“我已經盡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