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人
基本解釋
(1).有幻術的人。《列子·周穆王》:“ 周穆王 時,西極之國有化人來,入水火,貫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虛不墜,觸實不硋。” 張湛 注:“化幻人也。” 清 趙翼 《<小倉山房集>中有<詠物詩>戲用其韻鏡》詩:“誰從對面偷描我,忽漫分身作化人。”
(2).指有道術的人。《關尹子·四符》:“譬如化人,若有厭生死心、超生死心,止名為妖,不名為道。”
(3).佛教謂佛、菩薩變形為人,以化度眾生者。《翻譯名義集·寺塔壇幢》:“ 周穆王 時, 文殊 、 目連 來化, 穆王 從之。即《列子》所謂化人者是也。” 宋 蘇軾 《同正輔表兄人游白水山》詩:“因隨化人履巨跡,得與仙兄躡飛鞚。” 王十朋 注:“ 自水巖 有大足跡,世謂之佛跡。今‘化人’,則借以言佛耳。”
(4).仙人。 前蜀 杜光庭 《溫江縣招賢觀眾齋詞》:“歷代化人,隨機濟物,大惟邦國,普及幽明,俱賴神功,咸承景貺。” 金 雷琯 《龍德宮》詩:“綵仗竟無金母降,仙裾猶憶化人攜。” 清 吳偉業 《海市》之二:“灝氣空濛萬象來,非煙非霧化人裁。”
(5).勸化人;教化人。 唐 黃滔 《丈六金身碑》:“夫帝王之道,理世也;釋氏之教,化人也。理世之與化人,蓋殊路而同歸。” 宋 王禹偁 《柳府君墓碣銘》:“有 唐 以武勘亂,以文化人。”
成語(Idiom):化人(huà rén)
發音(Pronunciation):huà ré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改變人的性格、品行或使人有所轉變的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化人是由“化”和“人”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化”指改變、轉變,“人”指人的性格、品行。化人的含義是通過某種行為或手段使人的性格、品行發生轉變,使其變得更好或更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化人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某人通過言行或行為改變了他人的性格、品行。它常常用于描述某人的影響力、教育力或改變力等方面。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化人的故事并沒有明確的來源。這個成語是根據人們對人類行為和社會交往的觀察和總結而來的。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化人是一個動賓短語,由“化”作為動詞,表示行為,而“人”作為賓語,表示對象。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言行舉止深深地化人,使身邊的人都受到了良好的影響。
2. 這位老師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動化人,培養出了一批批優秀的學生。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魔法師用魔法將一個人的外表和內心都進行改變,使他變得完全不同,這就是化人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改變人的性格、品行相關的成語,如“感人肺腑”、“鼓人心脾”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的教育使我化人,變得更加守規矩了。
2. 初中生:這本書的故事情節很吸引人,讀后讓我對生活有了新的思考,真是一部化人的好書。
3. 高中生:大學生活的獨立和責任感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讓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化人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