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趺
成語(Idiom):龜趺(guī fū)
發音(Pronunciation):guī f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行動遲緩,缺乏進取心和決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龜趺這個成語的字面意思是“烏龜的腳掌”,由于烏龜的行動緩慢,因此用來形容人行動遲緩,缺乏進取心和決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龜趺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做事慢吞吞、拖拖拉拉,沒有積極性和決心,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團隊或組織缺乏進取心和行動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龜趺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的《昭公十四年》一文中。故事中,晉國的昭公派人去齊國借兵,但是派去的人行動遲緩,拖延了很長時間才回來。因此,人們用“龜趺”來形容這些人的行動慢吞吞,缺乏決心。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龜趺是一個名詞性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做事龜趺,總是拖拖拉拉,影響了整個團隊的進度。
2. 這個項目一直處于龜趺狀態,需要有人來推動。
3. 她雖然有很多想法,但是一直龜趺不前,沒有付諸實踐。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龜趺”這個成語想象成一只烏龜,行動遲緩,腳掌慢慢地爬行在地上,從而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其他與行動緩慢相關的成語,例如“龜毛”、“龜步”等,加深對這類成語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做事龜趺,總是最后一個完成作業。
2. 初中生:她雖然有很多想法,但是龜趺不前,沒有勇氣付諸實踐。
3. 高中生:這個團隊一直處于龜趺狀態,需要有人來推動,否則無法取得進展。
4. 大學生:他的學習態度龜趺,缺乏進取心,導致成績一直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