丐戶
基本解釋
即惰民。封建社會中最受岐視的一部分平民。 明 編戶籍,稱惰民為丐戶, 清 雍正 元年始廢除丐戶的“丐籍”,與平民同列。 明 徐渭 《會稽縣志諸論》:“丐以戶稱,不知其所始。”自注:“籍曰:丐戶即有產,不得充糧里正長,亦禁其學。” 明 沉德符 《野獲編·風俗·丐戶》:“今 浙 東有丐戶者,俗名大貧。其人非丐,亦非必貧也。或云:本名惰民,訛為此稱,其人在里巷間任猥下雜役,主辦吉兇及牙儈之屬……即積鏹巨萬,禁不得納貲為官吏。” 清 錢謙益 《石義士哀詞》:“ 蒙古 分民為十戶,所謂丐戶者, 吳 人至今猶賤之。”《清史稿·食貨志一》:“﹝ 雍正 元年﹞并諭 浙江 之惰民, 蘇州 之丐戶,操業與樂籍無異,亦削除其籍。”參見“ 惰民 ”。
成語(Idiom):丐戶
發音(Pronunciation):gài h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貧窮到連房屋都沒有的人家。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丐戶,字面意思是“丐幫的住戶”,比喻極度貧窮的家庭。丐戶指的是貧窮到沒有房屋居住的人家,形容貧困潦倒,生活困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極度貧窮的家庭或個人,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地區的貧困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起源與古代中國的社會現象有關。古代社會中,有一種職業叫做“丐幫”,他們是以行乞為生的人群。由于他們沒有固定住所,所以他們的住處通常是一些簡陋的棚屋或者是露天的地方。因此,丐幫的住戶就成了貧窮到連房屋都沒有的象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為“丐戶”,表示貧窮的家庭。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家境貧困,可以說是一個丐戶。
2. 這個村子里有幾戶丐戶,生活非常困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丐幫的住戶”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將“丐幫的住戶”與貧窮、沒有房屋等概念聯系在一起,可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貧窮相關的成語,如“窮途末路”、“赤貧如洗”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家附近有一個丐戶,他們住在一個簡陋的棚屋里。
初中生:這個城市有很多丐戶,我們應該關心他們的生活。
高中生:他的家庭非常貧困,可以說是一個丐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