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否
基本解釋
阻隔,不相交。《宋書·蔡廓傳》:“雖閉否之運甫開,而遐遺之難未已。” 唐 白居易 《議守險策》:“故天地閉否,守之則為利;天地交泰,用之則為害。”
成語(Idiom):閉否
發音(Pronunciation):bì fǒ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閉口不言,拒絕回答或表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閉否是由“閉”和“否”兩個字組成的成語。閉口意為閉上嘴巴不說話,否則意為否定或否認。閉否表示拒絕回答或表態,常用于表示保持沉默、不表態或推諉責任等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閉否常用于正式場合或遇到尷尬問題時,表示拒絕回答或不表態。它可以用于政治、法律、商務等各個領域,表示對敏感問題的回避或推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閉否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齊國。據傳,齊國有一位賢臣名叫晏嬰,他以聰明才智著稱。一次,晏嬰被國君問及“君臣之道何如?”晏嬰閉口不言,保持沉默。國君再三追問,晏嬰仍然不發一言。最終,晏嬰以閉口不言的方式表達了他對君臣之道的看法,這就是閉否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閉否由兩個字組成,閉和否。閉是動詞,否是副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重要的會議上,領導提出了一個敏感問題,他選擇閉否,不做任何回答。
2. 記者問及他是否參選市長,他只是閉否,沒有明確回答。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閉否記憶為“閉上嘴巴,是否回答”,通過將閉口和否定聯系起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閉否的同時,還可以了解其他與沉默、拒絕回答相關的成語,如閉口不言、沉默寡言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問我為什么遲到了,我不好意思回答,只能閉否。
2. 初中生:面對同學們的質問,他選擇了閉否,不愿意解釋。
3. 高中生:在班會上,班長問大家有什么建議,同學們紛紛閉否,沒有提出意見。
4. 大學生:在辯論賽上,對方提出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我選擇閉否,不給予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