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喪
基本解釋
謂大門以內的喪事。《禮記·曾子問》:“ 曾子 問曰:‘將冠子,冠者至,揖讓而入,聞齊衰大功之喪,如之何?’ 孔子 曰:‘內喪則廢,外喪則冠而不醴,徹饌而埽,即位而哭。如冠者未至,則廢。’” 鄭玄 注:“內喪,同門也。” 孔穎達 疏:“ 孔子 答之云:‘若是大門內之喪則廢。’以加冠在廟,廟則在大門之內,吉兇不可同處,故云‘內喪則廢’。”
成語(Idiom):內喪
發音(Pronunciation):nèi s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心情沮喪,情緒低落,失去信心和動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內喪是由“內”和“喪”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內”表示內心,指的是心情;“喪”表示失去,指的是失去信心和動力。內喪形容一個人內心沮喪,情緒低落,喪失了積極向上的動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內喪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遭遇挫折、困境或失敗后,心情低落,喪失了信心和動力。它可以用于描述個人的情緒狀態,也可以用于描述整個團體或社會的心理狀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二十七年》中有一則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名叫子罕,他是一個非常聰明能干的人,但是因為受到了一次重大挫折,失去了信心和動力,內心非常沮喪。后來,人們就用“內喪”來形容一個人失去信心和動力的狀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內喪”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最近遇到了很多困難,所以整個人都感覺內喪。
2. 在考試失敗后,他的心情變得內喪,不愿意再努力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內喪”與心情低落、失去信心和動力等詞語聯系起來,形成記憶聯想。可以在腦海中想象一個人內心沮喪,情緒低落,喪失了積極向上的動力的場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學習相關的成語和詞語來豐富對“內喪”的理解,例如“心灰意冷”、“情緒低落”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考試沒考好,他感到內喪,不想再學習了。
2. 初中生:在遭遇失敗后,他的心情變得內喪,不愿意再嘗試了。
3. 高中生:面對挫折,他的心態變得內喪,缺乏對未來的信心。
4. 大學生:在找工作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心情變得內喪,但他還是堅持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