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例
成語(Idiom):前例
發音(Pronunciation):qián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前例指的是先前的事例或先前的行為。它用來形容某種事物或行為在歷史上已經存在或已經發生過,成為后續類似事物或行為的標桿或參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前例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分別是“前”和“例”。其中,“前”表示時間上的先前,指的是過去的事情;“例”表示事例或行為的典范。因此,前例這個成語指的是過去的事例或行為,成為后續類似事物或行為的標桿或參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前例通常用于描述某個事物或行為在歷史上已經存在或已經發生過,成為后續類似事物或行為的標桿或參考。它可以用來強調某個事物或行為的重要性和影響力,也可以用來提醒人們在做某種決策時要參考過去的經驗。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前例的具體故事起源暫無明確記載,但可以推測它源自中國古代的法律制度和治國理念。在古代社會中,前例在法律和政治決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法律的制定和執行通常會參考過去的案例和經驗,以保證公平和正義。因此,前例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和決策依據。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前例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案件的判決是根據前例來進行的。
2. 在制定新政策時,我們應該參考前例,避免重蹈覆轍。
3. 這個項目的成功是建立在前例的基礎上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前人栽樹,后人乘涼”這個成語進行對比記憶。前例可以理解為前人栽下的樹木,后人可以乘涼,即受益于前人的經驗和教訓。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古代法律制度和治國理念的知識,可以深入了解前例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的具體應用和影響。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告訴我們要做一個好的前例,為同學們樹立榜樣。
2. 初中生(13-15歲):我們要學習前人的經驗,以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3. 高中生(16-18歲):歷史上的前例告訴我們,政治決策需要考慮社會穩定和人民的利益。
4. 大學生(19-22歲):在研究領域中,前例是我們進行實驗和分析的重要依據。
5. 成年人(23歲及以上):在工作中,我們需要參考前例,以避免重復犯錯。
希望這個學習指南能幫助你全面了解和記憶“前例”這個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