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櫂
基本解釋
亦作“ 反棹 ”。一般指回船,駕舟返航。 清 潘高 《憶幼子》詩:“我意欲反櫂,遇事苦迍邅。懷鄉方竚立,東望惟云煙。”
成語(Idiom):反櫂(fǎn zhào)
發音(Pronunciation):fǎn zh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劃船時,劃槳的人向相反的方向劃槳,比喻互相矛盾,互相對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反櫂原指劃船時,劃槳的人向相反的方向劃槳,導致船只不前進,比喻互相矛盾,互相對立,無法達成共同目標。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對立或沖突,也可用來形容雙方互相阻礙、互不妥協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傳,這個成語的起源與戰國時期的楚國有關。楚國有一位名叫春申君的大臣,他與另一位大臣范蠡意見不合,互相對立。有一次,春申君坐船過江,范蠡刻意向相反的方向劃槳,導致船只無法前進。這個故事被后人傳為佳話,成為了形容人與人之間互相矛盾、對立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兩個人就像是反櫂的劃手,無論怎么努力,都無法達成一致。
2. 在團隊合作中,如果有人不愿意妥協,就會導致團隊成員之間產生反櫂的現象,無法向前發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想象兩個人在劃船時劃槳的方向相反,船只無法前進的場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反櫂相關的成語,如“反目成仇”、“水火不容”等,以擴展對于矛盾、對立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兩個人就像是反櫂的劃手,一直爭吵不休。
2. 初中生:班里的兩個同學總是互相對立,經常發生反櫂的情況。
3. 高中生:在家庭中,父母之間的意見不合常常導致反櫂的現象。
4. 大學生:團隊合作中,如果成員之間產生反櫂的情況,會影響整個項目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