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箓
基本解釋
道教謂金箓乃三清所降,故稱。箓,金箓,天帝詔書。 唐 戎昱 《送吉州閻使君入道》詩之一:“受傳三籙備,起坐五云隨。” 前蜀 杜光庭 《中元眾修金箓齋詞》:“九宮符命,即為遷神;三籙洪恩,俱令濟苦。”參見“ 三清 ”。
成語(Idiom):三箓 (sān lù)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l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三個寶篋,比喻珍貴的藏書或寶貴的經典文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箓是由“三”和“箓”兩個字組成。箓是古代用來存放書籍的小匣子,而三箓就是指三個寶篋。這個成語比喻珍貴的藏書或寶貴的經典文獻,也可以用來形容知識淵博。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于形容某人的學識淵博,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地方或機構擁有豐富的文獻資源。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三箓”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一篇中,原文是:“齊景公有篋三:一篋之經傳,一篋之諸侯,一篋之百家。”意思是齊景公有三個篋子:一個篋子裝經傳的書,一個篋子裝諸侯的書,一個篋子裝百家的書。后來,人們就用“三箓”來形容珍貴的藏書或寶貴的經典文獻。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箓是一個形容詞性的成語,沒有固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藏書豐富無比,真可謂是三箓之才。
2. 這個圖書館收藏了許多珍貴的文獻,是真正的三箓之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三箓”與“三個寶篋”進行聯想,形象地想象三個寶箱里裝滿了珍貴的書籍,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書籍保存和傳播方式,以及古代文化的重要經典著作。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媽媽有很多書,她的書架就像是三箓一樣。
2. 初中生:老師的知識真廣博,簡直就是三箓之才。
3. 高中生:這個圖書館的藏書豐富多樣,是真正的三箓之地。
4. 大學生:我一直夢想擁有一間自己的書房,里面擺滿了三箓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