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瘝
基本解釋
猶民瘼。 清 曹寅 《赴淮舟行雜詩》之一:“沙草微喧雁,菰蘆暗構燈。民瘝謀野得,生業媿漁能。”
成語(Idiom):民瘝
發音(Pronunciation):mín gu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民因為災難或戰亂而流離失所、生活困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民瘝是由“民”和“瘝”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民”指的是人民,代表著普通百姓;“瘝”指的是因為災難或戰亂而流離失所的樣子。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人民在災難中的困境和苦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民瘝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在戰亂、災難等困難時期,人民的生活狀況非常艱苦。它可以用于描述歷史上的戰亂時期,也可以用于形容現實生活中的困境和苦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民瘝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四年》的記載中。當時,晉國受到外敵的侵襲,人民生活困苦,流離失所。這個成語就是根據這個歷史事件而來的,用來形容人民在戰亂中的困境。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民瘝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戰亂年代,人們過著民瘝的生活。
2. 這個地區遭受了自然災害,人民生活陷入了民瘝之中。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民流離失所、生活困苦的場景,將這個形象與“民瘝”的發音聯想在一起,這樣可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戰亂、災難相關的成語,可以加深對民瘝這個成語的理解和運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在歷史課上,我們學到了民瘝這個成語,它形容了人們在戰爭中的困境。
2. 初中生:這個小說描寫了一個家庭在戰亂中的生活,他們過著民瘝的日子。
3. 高中生:這個城市經歷了地震,人們的生活陷入了民瘝之中,需要我們的幫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