褊躁
成語(Idiom):褊躁(biǎn zào)
發音(Pronunciation):biǎn z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褊躁形容人心情急躁,容易沖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褊躁一詞由兩個字組成,褊指狹小,躁指急躁。形容人的心情狹小且容易激動,缺乏耐心和冷靜。這個成語多用來形容人的性格或情緒狀態,表示他們容易沖動,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褊躁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人的性格或情緒狀態。當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或挫折時表現得心情急躁,容易沖動,就可以用褊躁來形容他。此外,褊躁也可以用來形容天氣炎熱,使人感到不安和煩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褊躁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左傳·昭公二十二年》。故事中,昭公問鮑叔牙:“今有人者,褊躁無道,可謂得乎?”鮑叔牙回答道:“褊躁者,無道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褊躁是指人沒有道德準則,缺乏耐心和冷靜。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褊躁是一個由兩個形容詞組成的成語,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性格褊躁,經常因小事發脾氣。
2. 面對困難,要保持冷靜,不要褊躁。
3. 夏天天氣炎熱,容易讓人感到褊躁不安。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褊躁的發音與“邊早”相似,可以想象一個人在邊上等待早餐,由于等待時間過長,他的心情變得急躁起來。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褊躁相關的成語,例如“躁動不安”、“躁郁癥”等,以加深對褊躁這個概念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弟弟很褊躁,一點小事就會生氣。
2. 初中生:考試前的學生很褊躁,充滿了緊張和焦慮。
3. 高中生:現代社會的壓力使很多年輕人變得褊躁不安。
4. 大學生:大學生活中的挑戰和壓力會讓人感到褊躁,需要學會控制情緒。
5. 成人:工作中的壓力和生活的瑣事常常讓人感到褊躁,需要保持冷靜和耐心。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能夠幫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記憶“褊躁”這個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