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
良心(liáng xīn)
發音(Pronunciation):liáng xī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內心的道德良知和良好的道德判斷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良心是指人們內心深處對善惡、對道德的判斷力。它是人類道德行為的根本基礎,是人們遵循道德規范、做出正確選擇的重要指引。良心是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的體現,它能夠讓人們感受到善惡的區別,從而產生內心的道德責任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良心一詞常用于討論人的道德行為、個人選擇和道德標準等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用到“良心發現”、“良心不安”等表達方式,來形容一個人在面對某種情況時,內心是否感到道德上的不安或矛盾。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良心一詞最早出現在《禮記·大學》中,意為修養品德、內心道德判斷的力量。后來,這個詞逐漸成為了代表人的道德良知和判斷力的象征。在中國文化中,良心被視為人類道德行為的基本準則。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良心是一個獨立的詞語,沒有固定的成語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良心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的。
2. 她的良心受到了譴責,因為她欺騙了朋友。
3. 在面對選擇時,你要聽從自己的良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良心”與“良好的心靈”相聯想,將其視為一個人內心的道德標尺,來指引我們的行為。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深入了解道德哲學和倫理學的相關知識,以加深對良心的理解。
2. 閱讀相關的道德故事和文學作品,了解不同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關于良心的思考和表達方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知道撒謊是不對的,因為我的良心告訴我要誠實。
2. 初中生(13-15歲):他的良心不安,因為他沒有幫助那個需要幫助的人。
3. 高中生(16-18歲):她的良心受到譴責,因為她在考試中作弊了。
4. 大學生(19-22歲):在面對抄襲的誘惑時,你要聽從自己的良心,做出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