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霜
基本解釋
晚秋之霜。喻白色。 唐 牟融 《送陳衡》詩:“千里一官嗟獨往,十年雙髩付三霜。”
成語(Idiom):三霜(sān shuāng)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shu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冬季的第三次霜凍,比喻年老體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霜是指冬季的第三次霜凍,一般出現在農歷十月左右。由于霜凍對植物的傷害較大,所以三霜往往是農民們最擔心的一次霜凍。這個成語引申為比喻人年老體衰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形容人年老體衰,身體衰弱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楚辭·離騷》一書中的《九子》篇。其中有一句詩:“我生之初三十百歲,三百歲后,乃霜露之災。”這里的“三百歲后,乃霜露之災”就是指人到了年老體衰的階段。后來,這個成語就演變成了“三霜”。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三”和“霜”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老人雖然已經年過七旬,但精神矍鑠,一點也不像個三霜的人。
2. 他雖然年紀不小,但仍然保持著三霜前的活力和朝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三霜”和冬季的霜凍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可以想象一個老人在寒冷的冬天里,經歷了三次霜凍,身體變得衰弱。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年老體衰相關的成語,比如“花甲之年”、“白發蒼蒼”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爺爺雖然已經是個三霜的人了,但他還是很能陪我玩。
2. 小學生:奶奶已經是個三霜的人了,但她還是每天早起給我做早餐。
3. 初中生:雖然爸爸已經年過半百,但他還是很有活力,一點也不像個三霜的人。
4. 高中生:盡管外公已經是個三霜的人了,但他仍然堅持每天早起鍛煉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