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
基本解釋
◎ 風箏 fēngzheng
[kite] 一種玩具,用一張輕質材料鋪粘在框架上,通常還帶一條起平衡作用的尾穗,以便在一根長線牽連下,飄揚空中
近義詞
英文翻譯
1.kite
詳細解釋
(1).玩具。通常以竹篾為骨架糊以紙、絹而成,用長線系之,能乘風高飛。 明 陳沂 《詢蒭錄》:“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初 五代 漢 李業 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后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作聲如箏,俗呼風箏。”《紅樓夢》第七十回:“丫頭們拿過一把剪子來,鉸斷了綫,那風箏都飄飄颻颻隨風而去?!?br>(2).懸掛在殿閣塔檐下的金屬片,風起作聲。又稱“鐡馬”。 唐 李白 《登瓦官閣》詩:“兩廊振法鼓,四角吟風箏。” 明 楊慎 《升庵詩話·風箏詩》:“古人殿閣簷稜間有風琴、風箏,皆因風動成音,自諧宮商?!?/p>
成語(Idiom):風箏(fēng zhēng)
發音(Pronunciation):fēng zhē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風箏是一種由紙或布制成的玩具,用線牽引飛翔。成語“風箏”比喻人被他人操控或控制,失去自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風箏”是由兩個字組成,分別是“風”和“箏”。風箏是一種需要風力才能飛翔的玩具,它需要通過線牽引,由人來控制。在成語中,風箏比喻人被他人操控或控制,失去自由。這個成語形象地描繪了一個人像風箏一樣,任由他人操縱,沒有自主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成語“風箏”常用于描述一個人在某種情況下完全受他人支配或操控,沒有自主權。可以用于批評某些人或團體在某種關系中沒有獨立思考和決策的能力,完全被他人操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風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的古代傳說故事。相傳,古代有一位名叫蒯伍的人,他非常善于制作風箏。有一天,他制作了一只特別大的風箏,用來向人們展示他的技藝。他的風箏飛得非常高,但是他卻沒有辦法控制它,最終風箏被風帶走了。這個故事中的風箏成了人們被他人操控的象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風箏是一個名詞,成語“風箏”是由名詞“風箏”組成的。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領導完全像個風箏,被他的上司牽著鼻子走。
2. 他在公司里就像個風箏,完全沒有自己的主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成語“風箏”。想象一個人像風箏一樣,被他人牽線操控,失去自由的形象,將這個形象與成語的含義聯系起來,有助于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學習相關的成語和故事來擴展對成語“風箏”的理解。了解其他類似的成語,如“任人擺布”、“任人宰割”等,可以幫助進一步理解和運用成語“風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像風箏一樣被媽媽牽著走,沒有自己的決定權。
2. 初中生:他在班級里就像個風箏,完全被同學們操控。
3. 高中生:政府官員應該獨立思考,而不是像風箏一樣被上級領導牽著走。
以上是關于成語“風箏”的學習指南,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