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吏
成語(Idiom):候吏
發音(Pronunciation):hòu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等待任命的官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候吏是指等待被任命為官的人。在古代中國,官員的選拔和任命是由朝廷決定的,候吏指的是那些已經通過考試或選拔,但尚未被正式任命的官員。他們需要等待朝廷的決定,因此被稱為候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候吏一詞常用于描述等待任命的官員,也可以用于比喻其他等待結果的情況。比如,一個人正在等待工作的結果,可以說他是一個候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僖公二十五年》記載,魯國的大夫季孫行父在等待被任命為官員時,被人問到他的職位,他回答說:“我是一個候吏。”后來,這個故事被人們廣泛傳頌,候吏成為了一個常用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候吏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前一個字是“候”,后一個字是“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已經通過了面試,現在只能做一個候吏,等待工作的結果。
2. 在這個公司,新員工要經過培訓期,成為候吏,然后才能正式上崗。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等待的過程中,焦急地踱來踱去,這個人就是一個候吏。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和故事,了解古代中國的官員選拔制度和政治文化。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等待老師分發作業,感覺自己像一個候吏。
2. 初中生:我最近參加了一次比賽,現在正在等待比賽結果,真希望能取得好成績,不再是一個候吏了。
3. 高中生:我已經通過了大學的面試,現在只能等待錄取通知,感覺自己像一個候吏。
4. 大學生:我正在等待實習的機會,現在只能做一個候吏,希望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實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