屝屨
成語(Idiom):屝屨(fè jù)
發(fā)音(Pronunciation):fè j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沒有實際能力或資質的人自命不凡,自高自大。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屝屨是中國古代一種木屐,形狀較大且笨重,穿著不方便。成語“屝屨”比喻沒有實際才能或能力而自視甚高的人,自負自滿,自命不凡。該成語用來批評那些虛有其表的人,警示人們不要過于自負。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于描述那些自視甚高、自負自滿的人,或者用來勸告自己和他人不要過于自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傳春秋時期,齊國有個名叫履德的人,他自命不凡,認為自己無所不能,是天下第一。一天,他在齊國君王面前夸口說,他能夠飛上天空,如履平地。君王聽后,覺得他太過自負,于是派人給他穿上一雙木屐,命令他在城墻上行走。履德戴上木屐后,碰到了實際困難,行動不便,最終摔倒在地,被君王戲弄。從此以后,人們就用“屝屨”來形容那些自視甚高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屝屨是一個由兩個相同的字組成的成語,屬于形容詞性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自命不凡,總是擺出一副屝屨的樣子。
2. 這個人雖然沒有什么實際才能,卻總是自命不凡,真是個屝屨。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屝屨”聯想成穿著不方便的大木屐,用來形容那些自視甚高、自負自滿的人。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自命不凡”、“自負”等,以豐富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總是說自己是全班最聰明的,真是個屝屨。
2. 初中生:他雖然沒有多大實際能力,卻總是自視甚高,真是個屝屨。
3. 高中生:那個同學成績一般,卻總是自命不凡,真是個屝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