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萬民涂炭
發音(Pronunciation):wàn mín tú t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民眾生活困苦、艱難,形容社會動蕩、人民遭受苦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萬民涂炭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萬”表示眾多的數量,“民”指代人民,“涂”意味著抹黑、涂污,“炭”表示炭火、燒炭。整個成語的意思是,眾多的人民生活困苦,遭受痛苦折磨,形容社會動蕩、人民遭受苦難的情景。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社會動蕩、人民生活困苦的情景。可以用于描述戰亂、天災人禍等導致人民生活困苦的場景,也可以用于批評社會不公、貧富差距過大等問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陳涉世家》記載了這個成語的故事。故事中,陳勝、吳廣等領導農民起義軍反抗秦朝統治,最終失敗。在起義軍失敗后,秦朝對叛亂地區進行了殘酷的鎮壓,造成了大量的人民死亡和生活困苦。后來,人們用“萬民涂炭”來形容這段歷史事件。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四個漢字組成,結構簡潔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戰亂的年代,萬民涂炭,生活十分艱難。
2. 這個地區經歷了一場大災難,萬民涂炭,需要我們的幫助。
3. 貪官污吏的腐敗行為導致了社會的動蕩,使得萬民涂炭。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黑暗的世界,人們生活在痛苦和困苦之中,如同被涂上了炭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歷史中的一些社會動蕩事件,如農民起義、革命斗爭等,以更好地理解“萬民涂炭”的含義和使用場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在戰爭中,萬民涂炭,沒有安全的地方。
2. 初中生(13-15歲):貧窮和疾病使得萬民涂炭,我們應該關注社會問題。
3. 高中生(16-18歲):社會不公導致了萬民涂炭,我們應該為社會正義而奮斗。
4. 大學生及以上: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一些社會動蕩事件,導致了萬民涂炭,我們應該從歷史中吸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