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五九
基本解釋
指正月、五月、九月。其說本于佛教“三長齋月”之說。謂“正五九月,冥界業(yè)鏡輪照 南洲 ,若有善惡,鏡中悉現(xiàn)”。見 宋 元照 《行事鈔資持記》卷下之三。僧人在此三月中,嚴持齋戒,過午不食。民間遂有“正五九”月行善不殺生之俗。至 唐 武德 年間朝廷始明令正、五、九月不得行刑,禁屠殺。 宋 周煇 《清波雜志》卷七:“正五九仕宦者不交印,俗忌牢不可破。”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天部二》:“正五九不上官,自 唐 以來,有此忌矣。”參閱 清 顧炎武 《日知錄·正五九月》。
正五九(zhèng wǔ jiǔ)
發(fā)音(Pronunciation):zhèng wǔ ji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事物的發(fā)展、變化正當其時,符合規(guī)律,合乎道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正五九是由“正”和“五九”兩個詞組成。其中,“正”表示正當、合適,表示事物進行的時間、方式、狀態(tài)等符合規(guī)律,合乎道理;“五九”表示農歷五月初九,指的是夏季的開始。正五九這個成語指的是事物發(fā)展、變化在適當?shù)臅r間進行,符合規(guī)律,合乎道理。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正五九常用于形容事物的發(fā)展、變化合乎規(guī)律,符合時宜。可以用來形容人事物的發(fā)展、變化在適當?shù)臅r間進行,符合規(guī)律,合乎道理。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正五九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農耕社會。在古代農耕社會中,農民們根據(jù)農歷的變化來決定農事的時間。五月初九是夏季的開始,這個時候正是農民們進行夏季農事的最佳時間。正五九這個成語就是因為農民們在這個時候進行農事,符合了農事的規(guī)律和時宜,所以形成了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正五九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計劃正五九,一切按部就班,沒有出任何差錯。
2. 這個決定是正五九的,符合了公司的發(fā)展規(guī)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正五九與夏季的開始聯(lián)系起來,夏季的開始是在農歷五月初九,正五九表示事物發(fā)展、變化在適當?shù)臅r間進行,符合規(guī)律,合乎道理。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正月初一、正當年等,了解更多關于時間和規(guī)律的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今天的天氣很熱,正五九,我們可以去游泳了。
初中生:老師布置的作業(yè)要下周交,我計劃在這個周末完成,正五九。
高中生:我覺得他的決定是正五九的,符合了公司的發(fā)展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