猱玃
成語(Idiom):猱玃(náo yú)
發音(Pronunciation):náo y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虛偽、假裝的樣子,形容人表面上虛偽而心懷不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猱玃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猱指的是一種猴子,玃指的是虛偽、假裝的樣子。猱玃形容人表面上裝出一副善良、正直的樣子,實際上心懷不軌,行為虛偽。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猱玃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那些表面上裝出一副善良、正直的樣子,但實際上心懷不軌,行為虛偽的人。在社交場合、工作環境或者人際關系中,當遇到這樣的人時,可以使用猱玃來形容他們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猱玃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猴子撈月》。故事中,猴子看到月亮的倒影在水中,以為是真的月亮,便伸手去撈。然而,無論猴子如何努力,月亮的倒影始終無法撈到手中。這個故事寓意著虛偽的人表面上裝出一副善良、正直的樣子,實際上卻無法達到真正的目標。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猱玃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猱指的是一種猴子,玃指的是虛偽、假裝的樣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表面上一副正直的樣子,實際上卻心懷不軌,真是個猱玃。
2. 她總是裝出一副善良的樣子,但實際上是個猱玃,不能相信她的話。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猱玃的形象與猴子撈月的故事聯系起來,想象一個猴子裝出善良、正直的樣子,但實際上卻無法達到真正的目標。通過與故事的聯系,可以更容易記住猱玃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虛偽、假裝相關的成語,如“偽善”、“虛偽”等,可以幫助擴展對猱玃這個成語的理解和運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表面上對同學很友好,但實際上是個猱玃,經常捉弄別人。
2. 初中生:她裝出一副善良、正直的樣子,但實際上是個猱玃,經常說謊。
3. 高中生:他在班級里裝出一副正直的樣子,但實際上是個猱玃,經常搞小動作。
4. 大學生:她表面上看起來很友善,但實際上是個猱玃,經常背后說別人的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