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心
基本解釋
[釋義]
(1) 基本義:(動)愿意。甘心情愿。
(2) (形)稱心滿意。不滅敵人;絕不甘心。(作謂語)
[構成]
動賓式:甘|心
近義詞
反義詞
英文翻譯
1.(愿意) willingly; readily
詳細解釋
◎ 甘心 gānxīn
(1) [willingly;readily]∶情愿
他是甘心受罰的
初,武帝感 張騫之言,甘心欲通 大宛諸國,使者相望于道,一歲中多至十余輩。——《漢書·西域傳》
(2) [be reconciled to;be complacent about]∶滿意;滿足
不達目的絕不甘心
不愿得地,愿得張儀而甘心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1).愿意。《詩·衛風·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唐 張鷟 《游仙窟》:“千看千意密,一見一憐深。但當把手子,寸斬亦甘心。” 劉半農 《揚鞭集·曉》:“曉風輕輕吹來,很涼快,很清潔,叫我不甘心睡。”
(2).快意。《左傳·莊公九年》:“ 管召 ,讎也,請受而甘心焉。” 杜預 注:“甘心,言快意戮殺之。”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詩讞》:“爾欲妄殺一人便了卻耶?抑將得仇人而甘心耶?” 鄒韜奮 《患難馀生記》第三章:“因為它的事業在本質上是進步文化事業,已足招頑固派的嫉視,必欲置之死地而后甘心。”
(3).指使之快意。《漢書·汲黯傳》:“何至令天下騷動,罷中國,甘心夷狄之人乎!”
(4).羨慕;向慕。《史記·封禪書》:“﹝三神山﹞諸僊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世主莫不甘心焉。” 司馬貞 索隱:“甘心,謂心甘羨也。”《北史·裴矩傳》:“ 矩 盛言胡中多諸寳物, 吐谷渾 易可并吞。帝由是甘心,將通西域。” 宋 蘇軾 《東坡志林·司馬遷二大罪》:“自 漢 以來,學者恥言 商鞅 、 桑弘羊 ,而世主獨甘心焉。”
(5).苦心。 南朝 宋 謝靈運 《白石巖下徑行田》詩:“舊業橫海外,蕪穢積頽齡。饑饉不可久,甘心務經營。” 南朝 梁 鍾嶸 《<詩品>序》:“今之士俗,斯風熾矣。纔能勝衣,甫就小學,必甘心而馳騖焉。”
(6).縱情。《后漢書·皇甫規傳》:“凡諸宿猾、酒徒、戲客,皆耳納邪聲,口出諂言,甘心逸游,唱造不義。”《太平廣記》卷二七三引 唐 高彥休 《唐闕史·杜牧》:“﹝ 杜牧 ﹞聞 湖州 名郡,風物妍好,且多奇色,因甘心游之。”
成語(Idiom):甘心
發音(Pronunciation):gān xī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心甘情愿,樂意接受某種不如意或不利的情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甘心是指在面對困難、挫折或不如意的情況時,能夠心甘情愿地接受并樂意承受。這個成語強調了一個人內心的坦然和寬容,不計較個人的得失,能夠以平和的心態面對逆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甘心常用于形容一個人能夠不計較個人利益,心甘情愿地接受某種不如意的情況。例如,當一個人在工作中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最終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時,如果他能夠甘心接受這個結果,并繼續努力工作,就可以用甘心來形容他的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二十四年》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昭公問左師:“民之貧者,可無望乎?”左師答道:“貧者無望,民之所甘心樂意也。”這個故事中的“甘心”指的是人民能夠心甘情愿地接受貧困的現實。后來,這個成語就被引申為一個人能夠樂意接受各種不如意的境遇,表現出一種寬容和豁達的心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甘心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甘”是形聲字,意為心甘情愿;第二個字“心”是實義字,意為內心。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盡管他失敗了,但他甘心接受,并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2. 她雖然沒能得到冠軍,但她甘心為團隊付出,因為她相信團隊的成功就是她的成功。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甘心”與“甘之如飴”相聯想,表示一個人心甘情愿地接受某種不如意的情況。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學習相關的成語和故事來擴展對“甘心”的理解。例如,“甘愿”、“甘苦”、“甘冒”等成語都與“甘心”有關。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雖然沒能進入足球隊,但我甘心為球隊加油。
2. 初中生:盡管我考試沒考好,但我甘心接受自己的成績。
3. 高中生:我雖然沒有被理想大學錄取,但我甘心去一所普通大學學習。
4. 大學生:雖然我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但我甘心從基層做起。
5. 成年人:盡管我工作很辛苦,但我甘心為家庭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