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折筆
基本解釋
謂捺筆有三次波折。 晉 王羲之 《題衛夫人筆陣圖后》:“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 明 李贄 《初潭集·師友四·書畫》:“ 鐘繇 弟子 宋翼 ,每畫一波三折筆。”波,捺。參見“ 三過筆 ”。
成語(Idiom):三折筆(sān zhé bǐ)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zhé b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寫文章或書信時,經過三次修改,才能達到完美的效果。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折筆是一個比喻性的成語,源于古代書法的修正過程。在古代,寫文章或書信時,人們常常用毛筆來書寫。由于毛筆的特性,一般需要經過多次修改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三折筆成為了形容寫作過程中經過多次修改才能達到完美的意思。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折筆常用于形容寫作過程中的修改與完善。可以用于討論寫作技巧、寫作過程中的反復修改等話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三折筆的具體故事起源并沒有確切的記載。這個成語可能是根據古代書法的實際修正過程而來,沒有一個具體的故事背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折筆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每個字的意思分別是“三”、“折”和“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文章寫得很出色,都是經過三折筆才寫出來的。
2. 這封信是經過三折筆修改過的,內容更加精確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三折筆這個成語:
1. 將“三”、“折”和“筆”分別記憶,了解它們的基本含義。
2. 想象自己在寫作過程中經歷了三次修改,才達到了完美的效果。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和詞語,了解更多與寫作和修正相關的成語,如“刪繁就簡”、“字斟句酌”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一年級):老師說,寫作要經過三折筆才能寫好。
2. 初中生(七年級):我寫作文的時候,總是要經過三折筆才滿意。
3. 高中生(十一年級):寫論文要經過三折筆才能達到高水平。
4. 大學生(大二):為了寫好論文,我經常進行三折筆的修改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