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絲
成語(Idiom):鳴絲
發音(Pronunciation):míng s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琴弦發出悅耳的聲音,比喻文章或演講等有聲有色,動人心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鳴絲”出自唐代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其中“更上一層樓”一句是比喻作者要在文學創作上追求更高的境界。后來,人們將“更上一層樓”中的“更上”解釋為“提高”,“一層樓”解釋為“水平”,而演講或文章有聲有色,動人心弦,就被形容為“鳴絲”。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演講或文章動人,引起共鳴的情景。可以用來贊美優秀的演講家、作家或文學作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鳴絲”的起源比較模糊,可能是根據唐代王之渙的詩句演變而來的。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真是鳴絲般動人,讓人深受感動。
2. 這篇文章的文筆真是鳴絲般優美,讀起來讓人陶醉其中。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將“鳴絲”與悅耳的琴聲聯想在一起,以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形容文學作品或演講的成語,如“動人心弦”、“如雷貫耳”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的講解真是鳴絲般動人,我聽得津津有味。
2. 初中生:這篇文章的描寫真是鳴絲,讓我仿佛置身其中。
3. 高中生:他的演講真是鳴絲般動人,讓觀眾深受感動。
4. 大學生:她的音樂演奏真是鳴絲般優美,讓人陶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