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篼
成語(Idiom):冤篼
發音(Pronunciation):yuān ku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冤枉、冤屈。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冤篼,古代刑具之一,形狀像個竹簍。用來裝載被冤屈的人,比喻受到冤枉和冤屈的遭遇。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被冤枉或冤屈的情況,表達對不公正對待的不滿和憤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冤篼一詞來源于古代的刑具,用于裝載被冤屈的人。據說古代有一個冤案,一位無辜的官員被錯誤地定罪。他被裝進冤篼,被押往刑場。在路上,他被人們認出是清白無辜的,于是眾人紛紛為他辯護,最終得以平反。這個故事后來被傳為佳話,冤篼就成了象征冤屈和冤枉的詞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冤篼是一個形容詞詞組,由形容詞“冤”和名詞“篼”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被冤枉入獄,真是冤篼之輩。
2. 這個案件中,無辜的人被冤屈入獄,可以說是冤篼滿身。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冤篼”想象成一個裝載冤屈的簍子,這個簍子里裝滿了冤枉和不公正對待的遭遇。通過形象化的記憶,可以更容易地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冤家路窄”、“冤有頭,債有主”等,以擴大詞匯量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們在游戲中不公平對待我,我感到很冤篼。
2. 初中生(13-15歲):老師誤會了我,給我扣了錯的分數,我覺得很冤篼。
3. 高中生(16-18歲):在競賽中,我明明做對了,卻被裁判判錯,真是冤篼之輩。
4. 大學生及成人:公司辭退了我,卻沒有給我一個公正的解釋,讓我感到十分冤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