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幡
基本解釋
有白虎圖像的旗。古代用作傳布朝廷政令或軍令的符信。 晉 崔豹 《古今注·輿服》:“ 魏 朝有青龍幡、朱雀幡、玄武幡、白虎幡、黃龍幡五,而以招四方……今 晉 朝唯用白虎幡。”《宋書·百官志》:“殿中將軍……朝會宴饗,則將軍戎服,直侍左右,夜開城諸門則執(zhí)白虎幡監(jiān)之。”《南史·蕭穎胄傳》:“初, 山陽 出 南州 ,謂人曰:‘朝廷以白虎幡追我,亦不復還矣。’” 唐 避 太祖 李虎 諱,改為“白武幡”或“白獸幡”。《晉書·職官志》:“久之, 武帝 每出入, 勰 持白獸幡在乘輿左右,鹵簿陳列齊肅。”《北史·封敕文傳》:“ 敕文 謀於眾曰:‘困獸猶鬭,而況於人。’乃以白武幡宣告賊眾,若能歸降,原其生命。應時降者六百餘人。”《隋書·禮儀志三》:“受降使者一人,給二馬軺車一乘,白獸幡及節(jié)各一。”
成語(Idiom):白虎幡(bái hǔ fān)
發(fā)音(Pronunciation):bái hǔ f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戰(zhàn)爭中的旗幟,也比喻戰(zhàn)爭或斗爭。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白虎幡是中國古代戰(zhàn)爭中常見的旗幟,通常用來指揮軍隊。成語“白虎幡”比喻戰(zhàn)爭或斗爭的象征,表示勇猛、奮發(fā)向前的精神和姿態(tài)。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白虎幡常用于形容英勇無畏、勇往直前的戰(zhàn)斗精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困難或挑戰(zhàn)面前毫不退縮,勇往直前的精神狀態(tài)。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后漢書·馬援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馬援是東漢末年的一位將軍,他曾經(jīng)率領軍隊與匈奴作戰(zhàn)。在一次戰(zhàn)斗中,馬援的部隊被匈奴包圍,危機四伏。馬援為了鼓舞士氣,親自拿起白虎幡,勇往直前,最終成功突圍。后來,人們用“白虎幡”來形容勇猛無畏的戰(zhàn)斗精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具備了白虎幡的精神,勇往直前,永不退縮。
2. 在面對挑戰(zhàn)時,我們要像白虎幡一樣,毫不畏懼。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白虎幡”想象成一面招展的旗幟,象征著勇猛無畏的戰(zhàn)斗精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更多與戰(zhàn)爭、斗爭有關的成語和詞語,如“烽火戲諸侯”、“百戰(zhàn)百勝”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要像白虎幡一樣勇敢面對困難,永不退縮。
2. 初中生:他在比賽中展現(xiàn)了白虎幡的精神,最終取得了勝利。
3. 高中生:面對高考的壓力,我們要像白虎幡一樣堅定信心,努力沖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