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枯槁(kū zāo)
發音(Pronunciation):kū zā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干癟、干枯,失去生氣或活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枯槁一詞是由“枯”和“槁”兩個字組成。其中,“枯”表示干燥、干癟,“槁”表示干枯、失去生氣。合在一起,形容人或事物失去生機,變得干癟、無活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容貌、精神狀態或事物的狀態。可以用來形容老年人的容顏、植物的干燥、土地的貧瘠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該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詩經·小雅·蕩》中的一句詩:“君子匪我求疵,無怒且不矜,不畏枯槁,不畏厲。”這句詩意味著君子不會因為別人的指責而生氣,也不會因為艱難困苦而退縮。后來,人們將其中的“枯槁”一詞引申為失去生氣或活力的狀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臉色蒼白枯槁,顯得十分憔悴。
2. 這片土地已經經過多年的干旱,變得枯槁不堪。
3. 她的聲音聽起來枯槁無力,像是被歲月抹去了生機。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枯槁”聯想為一棵干癟的樹木,沒有了生機和活力。可以通過將這個形象與該成語的含義聯系起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枯槁”相關的成語,如“枯木逢春”、“枯魚之肆”等,以擴大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這個蘋果已經枯槁了,不能吃了。
2. 初中生(14歲):他的臉上布滿了皺紋,看起來枯槁老態。
3. 高中生(17歲):這個地區的農田因為長期干旱,土地變得枯槁貧瘠。
4. 大學生(20歲):他的心靈已經枯槁了,對一切都失去了熱情。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