癍瘡
成語(Idiom):癍瘡(bān chuāng)
發音(Pronunciation):bān chu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社會上的弊病或不良現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癍瘡是由于皮膚病引起的一種病瘡,常常指社會上存在的嚴重弊病或不良現象。比喻社會上的問題嚴重,需要及時解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癍瘡通常用于貶義,用來形容社會上的嚴重問題、不良現象或腐敗現象??梢杂糜谛侣剤蟮馈⒃u論文章、社會討論等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晉書·王濟傳》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故事中有一位叫王濟的官員,他在河南任職期間,發現了一座山上有一塊巨石,上面寫著“癍瘡”二字。王濟非常驚訝,于是請人將巨石挖出來,并將它懸掛在官衙門前,以示警示。從此,人們用“癍瘡”來比喻社會上的嚴重問題。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癍瘡是一個名詞,由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社區的環境污染問題已經成了一塊癍瘡,亟待解決。
2. 這個國家的腐敗問題已經像一塊癍瘡一樣,嚴重影響到了社會的發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下癍瘡在皮膚上的丑陋和不良影響,從而聯想到社會上的嚴重問題和不良現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痼疾”、“瘡痍”等,來拓展對社會問題的描述。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個垃圾桶的問題已經成了我們學校的一塊癍瘡,我們應該一起來保護環境。
2. 初中生:社會上的貧富差距已經成了一塊癍瘡,我們應該努力改變這種不公平現象。
3. 高中生:網絡暴力已經成為一塊社會的癍瘡,我們應該共同維護網絡環境的健康。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