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排律
基本解釋
詩體之一。為五言律詩的鋪排延長。 南朝 宋 時已出現,盛行于 唐 , 元 代始確立此詩體名稱。每首至少十句。除首尾兩聯外,中間各聯都要求對仗。亦稱“ 五言長律 ”。 明 吳訥 《文章辨體序說·排律》:“ 楊伯謙 云:‘ 唐 初五言排律雖多,然往往不純;至 中唐 始盛。’”亦省稱“ 五排 ”。 清 趙翼 《陔馀叢考·五七律排》:“ 薛道衡 《昔昔鹽》:‘垂柳覆金堤……’此又五排濫觴也。”
五言排律(wǔ yán pái lǜ)
發音:wǔ yán pái lǜ
基本含義:五言排律是指每句詩的字數為五個字,且每句之間的韻腳相同的古體詩歌形式。
詳細解釋:五言排律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它要求每句詩的字數為五個字,并且每句之間的韻腳相同。五言排律的特點是句子簡練,意境深遠,能夠通過有限的詞語表達豐富的情感和意義。
使用場景:五言排律常用于表達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人物的刻畫、感情的表達等。它可以用于各種場景,如寫景、抒懷、敘事等。
故事起源:五言排律起源于中國古代文學,最早出現于唐代。唐代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鼎盛時期,許多優秀的詩人通過五言排律這種形式創作了許多經典之作,使得五言排律成為了一種重要的詩歌形式。
成語結構:五言排律的結構為五言四句,每句五個字,且每句之間的韻腳相同。
例句:
1.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杜甫《春望》)
2.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記憶技巧:記憶五言排律可以通過多讀經典的五言排律詩歌來加深印象??梢赃x擇一些簡單易記的五言排律詩歌,多次朗讀和默寫,以加深對其結構和韻腳的記憶。
延伸學習: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五言排律,可以學習一些著名的五言排律詩人和他們的作品,如李白、杜甫、王之渙等。同時,也可以嘗試自己創作五言排律詩歌,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春天來了,五彩斑斕的花朵開放在田野上,五言排律的詩歌可以表達我對春天的喜愛。
2. 初中生(13-15歲):在語文課上學習了五言排律的寫作技巧,我用五言排律寫了一首描寫秋天的詩歌。
3. 高中生(16-18歲):通過學習五言排律,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唐詩的魅力,也提升了自己的文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