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跡
基本解釋
◎ 心跡 xīnjì
[the true state of one's mind;true motives or feelings] 思想與行為;猶心事;心情
英文翻譯
1.the true state of one's mind; true motives or feelings
詳細解釋
見“ 心跡 ”。
亦作“ 心跡 ”。1.思想與行為。 南朝 宋 謝靈運 《齋中讀書》詩:“昔余游京華,未嘗廢丘壑;矧乃歸山川,心跡雙寂漠。” 唐 韓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詩:“西城員外丞,心跡兩屈奇。” 宋 蘇軾 《應詔論四事狀》:“思有以少補圣政,助成應天之實,使 堯 舜 之仁,名言皆行,心跡相應,庶幾天下感通。” 清 陳夢雷 《西郊雜詠》之十九:“心跡不相從,我思難具陳。”
(2).猶心事;心情。《宋書·傅亮傳》:“考舊聞於前史,訪心跡於污隆。” 唐 李白 《與韓荊州書》:“此疇曩心跡,安敢不盡於君侯哉?”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哄丁》:“我正為暴白心跡,故來與祭。” 沙汀 《酒后》:“而且一再發誓要把五畝絕業捐給善堂,以明心跡。”
成語(Idiom):心跡
發音(Pronunciation):xīn j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的內心感情、思想、意志等在行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痕跡或跡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心跡是由“心”和“跡”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心指人的內心,跡指痕跡或跡象。心跡表示一個人的內心感情、思想、意志等在行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痕跡或跡象。它強調了人的言行舉止能夠反映出內心的真實想法和情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心跡常用于形容一個人的言行舉止能夠真實地反映出其內心的想法和情感。可以用于夸贊一個人真誠、善良、忠誠等品質。也可以用于批評一個人虛偽、冷漠、不真實等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心跡的具體故事起源尚無確切記載,但心跡的意義與親歷者的內心感受相關。人們常常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來判斷他們的真實內心,因此形成了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心跡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心跡純真善良,從不會傷害他人。
2. 她的心跡坦率真實,讓人感到親近。
3. 這個人的心跡虛偽,不值得信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成語心跡。可以想象一個人在行走時,腳下留下的足跡上面刻著心形,表示他的行動反映出了內心的真實想法和情感。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故事、文章或者觀察身邊的人來深入理解和運用心跡這個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能從他的心跡中感受到他對朋友的真心。
2. 初中生:她的心跡坦率真實,我們都很喜歡和她交朋友。
3. 高中生:我們要學會通過觀察一個人的心跡來判斷他的真實想法和情感。
4. 大學生:他的心跡虛偽,不值得我們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