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落
成語(Idiom):捐落
發音(Pronunciation):juān luò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捐獻財物或放棄權力,不計較個人得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捐落一詞源于《左傳·僖公二十九年》:“國之損益,不可不察也。寡人之所以教誨于民也,不可以不察也。不察,則不明。不明,則不悅。不悅,則不親。不親,則不敬。不敬,則不服。不服,則不用。不用,則不聽。不聽,則不義。不義,則亂。亂則敗。敗則亡。亡則不存。故曰:不察則民忘其職。”意思是國家的得失,不能不仔細觀察。君王之所以教誨于民,也不能不仔細觀察。不觀察,就不明白。不明白,就不喜歡。不喜歡,就不親近。不親近,就不敬重。不敬重,就不服從。不服從,就不使用。不使用,就不聽從。不聽從,就不公正。不公正,就會混亂。混亂就會失敗。失敗就會滅亡。滅亡就不會存在。因此,稱不觀察就使人民忘記自己的職責為“捐落”。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放棄權力、財物等,不計較個人得失,以國家或集體利益為重。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史書,記載了春秋時期的歷史。其中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君王應該仔細觀察國家的得失,不忘記自己的職責,以免國家陷入混亂。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為了公益事業,捐落了自己的全部財產。
2. 領導捐落了自己的權力,為集體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將“捐落”與放棄個人利益,為集體或國家利益而奉獻的精神聯系起來,可以更容易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奉獻、犧牲相關的成語,如“舍己為人”、“舍生取義”等,進一步豐富自己的詞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愿意捐落我的零花錢來幫助貧困的孩子。
初中生:為了保護環境,我們應該捐落一些不必要的物品。
高中生:為了國家的發展,我們應該捐落個人的小利益,為大局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