邨塾
基本解釋
舊時鄉村的學塾。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肆惟》:“乃使罔殆之言,布滿邨塾。” 清 陳鳣 《對策·文選》:“纂注約注瀹注,祗供邨塾之流傳。”
成語(Idiom):邨塾(cūn shú)
發音(Pronunciation):cūn sh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邨塾是指鄉村中的學校,也可以用來形容教育條件艱苦的地方。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邨塾由兩個字組成,邨意為鄉村,塾意為學校。邨塾原指鄉村中的小學或私塾,代表了中國傳統教育的一種形式。這個成語也可以用來形容教育條件艱苦,學習環境簡陋的地方。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邨塾常常用來形容教育條件艱苦的地方,也可以用來表達對于艱苦環境下的學習的贊賞和敬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邨塾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古代,鄉村中往往沒有正規的學校,而是由老師在自己家中開設私塾,為鄉村的孩子們傳授知識。這些私塾通常條件簡陋,但仍然是孩子們學習的地方。因此,邨塾成為了鄉村教育的代名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邨塾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邨意為鄉村,塾意為學校。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父母辛苦勞作,供孩子上邨塾。
2. 在那個偏遠的山村里,只有一個簡陋的邨塾。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鄉村教育相關的形象來記憶邨塾這個成語,比如想象一個孩子在簡陋的學校里努力學習的場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鄉村教育的發展歷程,以及現代鄉村教育的現狀和改革措施。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每天都要去邨塾學習。
2. 初中生:盡管條件艱苦,但我仍然堅持去邨塾上學。
3. 高中生:在邨塾里,我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