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軟
基本解釋
(1).物體變得柔軟。 茅盾 《子夜》十二:“毒太陽曬得馬路上的柏油發軟。”
(2).指軟弱乏力。 巴金 《還魂草》:“我的病是在生日后第三天開始的,起初是四肢發軟,后來發冷,以后又發燒。” 茅盾 《子夜》四:“ 曾滄海 猛叫一聲,便覺得眼前昏黑,腿發軟,心里卻像火燒。” 杜鵬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他突然覺得頭發暈,渾身發軟,像是工棚垮下來壓在他頭上了。”
(3).形容受感動。 權寬浮 《牧場雪蓮花》:“你聽她的小嘴有多巧呀,誰聽了耳朵也會發軟。”
英文翻譯
1.(軟弱無力) become limp; become flaccid
成語(Idiom):發軟
發音(Pronunciation):fā ru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力量或勇氣消退,變得軟弱無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當人們遇到困難、挫折或壓力時,可能會感到力量和勇氣消退,變得軟弱無力,無法繼續前進。這時可以用“發軟”來形容這種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在面對困難時喪失斗志,心灰意懶,沒有勇氣繼續努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起源并無明確的故事或典故,但它的意義和用法源于人們對生活中挫折和困難的體驗和觀察。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形容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困難,但從未發軟,一直堅持下去。
2. 考試成績不理想讓他發軟了,失去了繼續學習的動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發軟”與一個形象聯想來記憶,例如想象一個力量逐漸消退的彈簧。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發軟”相關的成語,如“心力交瘁”、“氣餒”等,可以進一步豐富對困難和挫折的描述。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比賽中輸了,感覺發軟了,不想再練習了。
2. 初中生:考試考得很差,我發軟了,覺得再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了。
3. 高中生:面對高考的壓力,我有時會發軟,但我知道只有堅持才能取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