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碭
成語(Idiom):芒碭
發音(Pronunciation):máng d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志向高遠,有遠大的抱負。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芒碭出自《左傳·哀公二十九年》:“吾聞之,齊有人焉,名芒碭,好逐鹿,逐鹿不及,乃逐兔,逐兔不及,乃逐狐。”原意是指一個人追逐鹿,沒有追上,就追逐兔,還沒有追上,就追逐狐貍。后來,這個成語引申為人的志向高遠,有遠大的抱負。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志向遠大,有遠大抱負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有追求、有雄心壯志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芒碭的故事起源于《左傳》中的一個小故事。故事中的芒碭喜歡追逐獵物,但他追逐的目標總是無法追上。這個故事后來被引申為形容人的志向高遠,有遠大的抱負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芒碭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分別是“芒”和“碭”。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從小就有芒碭之志,一直努力追求自己的夢想。
2. 她立下了芒碭之志,決心要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家。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芒碭”與“志向高遠,有遠大抱負”的含義聯系起來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在追逐鹿、兔、狐貍的過程中不斷向前,象征著人的志向不斷向上。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形容人有遠大抱負的成語,如“志存高遠”、“雄心勃勃”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長大后要成為一名科學家,有芒碭之志。
2. 初中生:我立下了芒碭之志,要考上一流的大學。
3. 高中生:我有芒碭之志,將來要成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
4. 大學生:我追求的是芒碭,希望能在自己的領域取得突破。
5. 成年人:即使年紀已經大了,也不能喪失芒碭之志,要不斷追求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