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等禮相亢
發音(Pronunciation):děng lǐ xiāng k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互相推讓,爭先恐后地彼此讓對方先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等,相等;禮,行為規范;相亢,互相推讓。等禮相亢形容人們爭先恐后地互相讓對方先行,表達了彼此禮讓、互相尊重的精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人們在爭奪先機、彼此讓步的場合,特別是在禮節、儀式等場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等禮相亢”源自《詩經·小雅·大東》中的一篇詩,詩中描述了齊國的君王周公和周公的兒子魯公在禮儀上的互相讓位。這個故事傳承至今,成為了表達禮讓和互相尊重的典范。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等禮相亢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每個字都有獨立的意義,但只有在組合起來才能表達完整的含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會議上,大家都等禮相亢,都不愿意先發言。
2. 在交通擁堵的路口,司機們紛紛等禮相亢,互相讓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每個字的意義和發音進行聯想,例如,“等”可以聯想到“相等”,“禮”可以聯想到“禮貌”,“相亢”可以聯想到“互相推讓”。結合這些聯想,可以更容易地記憶和理解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禮儀和互相尊重相關的成語,例如“禮尚往來”、“互敬互愛”等,可以加深對這些價值觀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在操場上,同學們等禮相亢,爭先恐后地讓對方先跳繩。
2. 初中生:在班級中,同學們等禮相亢,爭著幫助老師整理課桌椅。
3. 高中生:在社會實踐中,我們應該等禮相亢,互相尊重每個人的意見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