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蹙
成語(Idiom):逼蹙(bī cù)
發音(Pronunciation):bī c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形勢或環境十分嚴峻,給人以壓迫、困苦的感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逼蹙是由“逼”和“蹙”兩個字組成的成語。“逼”意為迫近、追逼,引申為壓迫、逼迫;“蹙”意為狹窄、困苦、壓迫。逼蹙形容形勢或環境十分嚴峻,給人以壓迫、困苦的感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逼蹙常用于形容經濟困難、生活艱辛、環境惡劣等情況。可以用來描繪一個人或一個團體在困境中奮發圖強的精神。例如,可以用于描述一個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面臨壓力巨大,但依然能夠勇往直前,克服困難取得成功。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逼蹙的故事起源于《左傳·昭公二十三年》中的一則典故。據傳,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昭公出征楚國,途中經過召陵(今河南省淅川縣),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告訴昭公:“召陵地狹人眾,逼蹙之,不可不圖也。”意思是召陵地狹小而人口眾多,局勢十分危險,昭公必須要有所防備。從此,逼蹙成為了形容危機和困境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逼蹙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形容詞“逼”和“蹙”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在逼蹙的環境下,仍然堅持不懈地努力工作。
2. 這個小鎮的經濟情況逼蹙,很多人都選擇外出打工。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逼蹙”拆分為兩部分進行記憶。首先,記憶“逼”的意思是迫近、壓迫,引申為逼迫;然后,記憶“蹙”的意思是狹窄、困苦、壓迫。通過將兩個字的含義進行聯想,可以更容易記住逼蹙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逼蹙相關的成語,如逼人太甚、逼上梁山等,可以進一步擴展對逼蹙這一主題的學習。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在逼蹙的環境下,仍然努力學習,取得了好成績。
2. 初中生:這個城市的空氣質量逼蹙,我們應該積極保護環境。
3. 高中生:高考壓力逼蹙,同學們都在拼命備戰。
4. 大學生:畢業后面臨的就業壓力逼蹙,我們要提前做好準備。
5. 成年人:經濟形勢逼蹙,我們要尋找新的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