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稿
基本解釋
猶文稿。 清 陳田 《明詩紀事辛籤·史可法》:“ 乾隆 四十二年,侍郎 彭元瑞 以所得 史公 畫像及其札稿合卷進呈。”
成語(Idiom):札稿
發音(Pronunciation):zhá gǎ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草稿、初稿。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札稿是指寫作或繪畫的初步草稿或筆記。它通常是作者或畫家在完善作品之前所寫下的初步構思或雛形。札稿具有不完整、不成熟的特點,是作者或畫家進行創作前的思考和準備階段。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札稿常用于討論文學、藝術創作等領域,用來描述作者或畫家在創作過程中的初步構思和準備工作。它也可以用來比喻某個事物或計劃還處于初級階段,需要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札稿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文學家韓愈的《與柳中庸書》中。韓愈在信中提到了自己寫作時的草稿和初步構思,稱之為“札稿”。后來,這個詞逐漸流傳開來,成為了一個常用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札稿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札”是動詞,表示寫下或記錄;“稿”是名詞,表示草稿或初稿。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小說是經過多次修改才完成的,初稿只是一個札稿。
2. 這幅畫是畫家在札稿上構思了很長時間后才完成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札稿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在寫作或繪畫時,先寫下一些草稿或初步構思,然后再進行修改和完善。這樣的聯想可以幫助記憶札稿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文學家和藝術家的創作過程,以及他們對札稿的使用和看法。還可以學習其他與寫作和繪畫相關的成語,如“繪聲繪色”、“墨守成規”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老師要求我們在寫作前先寫札稿。
初中生:我寫了好幾個札稿,才最終確定了文章的內容。
高中生:這篇論文只是我的札稿,還需要進一步修改和完善。
大學生:在藝術創作中,札稿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它可以幫助我們梳理思路和構思作品的結構。
成年人:我每次寫文章都會先寫一份札稿,用來記錄自己的想法和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