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利韁名鎖
發(fā)音(Pronunciation):lì jiāng míng suǒ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利用名聲和權勢來束縛他人,使其不敢自由行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利韁名鎖是由“利韁”和“名鎖”兩個詞語組成的成語。利韁指的是利用利益來牽制別人,名鎖指的是利用名聲來束縛別人。利韁名鎖的含義是指人們利用自己的權勢、地位、名聲等手段來限制或控制他人的行動自由,使其不敢違背自己的意愿。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利韁名鎖常常用于形容權勢、地位或名聲等強大的力量對他人的束縛和控制。可以用于描述個人、組織或社會中存在的一些不公平或不合理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故事。相傳,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有一位名叫子胥的大臣,他以忠誠和才華聞名于世。然而,由于某些原因,他被楚國的君主所厭惡,并被囚禁在了一個小島上。子胥為了逃離島上的囚禁,將自己的頭發(fā)編成了一根韁繩,并用韁繩綁住了島上的一根柱子。他告訴君主,只要韁繩沒有松開,他就不會離開島上。君主相信了子胥的話,所以把島上的守衛(wèi)撤走了。子胥得以逃脫囚禁并回到了楚國。這個故事中的“利韁名鎖”就是指子胥利用韁繩和自己的名聲來束縛君主的行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利韁名鎖由兩個詞語組成,利韁和名鎖。利韁和名鎖都是名詞,利韁指的是利用利益來束縛他人,名鎖指的是利用名聲來束縛他人。通過這兩個詞的組合,形成了利韁名鎖這個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利韁名鎖地控制著整個公司,沒有人敢違背他的意愿。
2. 這個政府利韁名鎖地限制了人民的言論自由,導致社會不公平。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嘗試將“利韁名鎖”這個成語與子胥的故事聯(lián)系起來記憶。想象子胥利用韁繩和名聲來束縛君主的行動,形成了利韁名鎖這個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權力、名聲和束縛相關的成語,例如“權衡利弊”、“名利雙收”、“鎖定目標”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利韁名鎖地限制了我們的活動,我們不能隨便離開教室。
2. 初中生:一些學生利韁名鎖地追求名利,而忽視了自己的學業(yè)。
3. 高中生:社會上存在著一些利韁名鎖的現(xiàn)象,導致人們的自由受到限制。
4. 大學生:在職場上,一些老板利韁名鎖地控制員工,導致員工缺乏創(chuàng)造力和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