仞識論
基本解釋
即認識論。關于人類認識的來源、發展過程,以及認識與實踐的關系的學說。仞,“ 認 ”的古字。 章炳麟 《訂孔》:“ 荀卿 以積偽俟化治身,以隆禮合羣治天下……其正名也,世方諸仞識論之名學,而以為在 瑣格拉底 、 亞歷斯大德 間?!?/p>
成語(Idiom):仞識論(rèn shí lùn)
發音(Pronunciation):rèn shí lù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仞,古代中國長度單位,相當于兩丈;識論,指理論和學問。仞識論意為對理論和學問的淺薄和狹隘的認識。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仞識論是指對理論和學問的認識非常膚淺和狹隘,缺乏深入思考和全面了解。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人的見識淺薄,對問題只看到表面,缺乏透徹的分析和理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來批評那些只看問題表面,缺乏深入思考和全面了解的人,以及對學問和理論態度不端正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天運》中有一則寓言故事,講述了一個人對自己的理論和學問有著淺薄和狹隘的認識。這個故事被后人引用為成語“仞識論”。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仞識論由三個漢字組成,結構簡潔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仞識論只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思考。
2. 這位專家在會議上發表的言論充滿了仞識論的思維。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把“仞識論”拆分成“仞”、“識”和“論”三個部分來記憶。同時,可以聯想仞作為一個古代長度單位,表示淺薄的認識;而識和論則表示對理論和學問的認識。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仞識論這個成語的同時,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知識、學問相關的成語,如“學富五車”、“博古通今”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他的仞識論讓他無法理解這個問題的本質。
2. 初中生(14歲):老師告訴我們要避免仞識論,要多角度思考問題。
3. 高中生(17歲):對于復雜的社會問題,我們不能只憑仞識論來做判斷。
4. 大學生(20歲):在大學里,我們要努力擺脫仞識論,追求更深入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