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脰
成語(Idiom):斷脰
發音(Pronunciation):duàn yā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戰場上英勇作戰而壯烈犧牲,舍生忘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斷脰是指戰士在戰斗中不怕犧牲,舍身忘死,為國家和人民英勇奮斗,最終壯烈犧牲的精神狀態。這個成語形象地表達了對國家和人民利益的無私奉獻和犧牲精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斷脰一詞多用于形容戰士在戰場上英勇作戰,不畏困難,舍生忘死的精神。也可以用于形容其他領域中,為了事業、為了信仰等而毫不猶豫地付出一切的精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斷脰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平準書》中,描述了戰國時期魏國將領王離因為與敵軍激戰而壯烈犧牲的情景。后來,這個詞逐漸成為形容戰士英勇奮斗、舍生忘死的象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斷脰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斷”是動詞,表示中斷、折斷;“脰”是名詞,指人的腰部。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為了國家的安寧和人民的幸福,毫不猶豫地斷脰于戰場上。
2. 這位醫生舍身忘死,不惜斷脰,救治了許多病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斷脰與英雄壯烈犧牲的形象聯系起來,形成記憶的聯想。可以想象一個戰士在戰場上英勇作戰,最終壯烈犧牲,舍生忘死的場景,以此來記憶斷脰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戰爭史和英雄事跡,了解更多關于斷脰精神的故事和典故。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爸爸告訴我,英雄是愿意斷脰保護我們的人。
2. 初中生:我們要向為國家和人民英勇奮斗的戰士學習,學會舍生忘死,為了正義而戰。
3. 高中生:在歷史課上,老師講解了許多英雄壯烈犧牲的故事,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了斷脰精神的偉大。